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濮阳网-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


濮阳市委农村工作会议解读之三

作者:  文章来源:  字体:大  字体:   发布时间:2015-08-17 07:34:52   
    建设新农村的意义在于,它是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引领濮阳赶超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重要突破口,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当前,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必须看到,我市新农村建设起步晚、规模小,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我们依然重任在肩。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解决好农村民生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优化村庄布局    自然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和乡土文化、乡村风貌的空间载体,科学合理的镇村布局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长期以来,受历史习惯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市农村部分村庄规模小、布局分散;建房占地面积多、浪费大;基础设施配套难、环境差,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善。    近年来,我市在不断优化村庄布局、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实践来看,优化村庄布局,以规划引领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有利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五规合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顺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趋势,充分结合村庄的区位、规模、产业发展、风貌特色、设施配套等现状,充分考虑土地、道路、人口等实际情况,抓紧编制完善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以规划引领新农村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改善人居环境    近年来,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也在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同步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的必然选择;是整合零散的农业资源,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形成强大的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凝聚力、辐射力,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的根本举措。    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切实抓好美丽乡村建设,以改变农村“脏、乱、差”为突破口,以保障住房饮水用电安全、净化环境、硬化道路、美化村庄为重点,分类施策,压茬整治,梯次推进,逐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要建立长效机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必须注重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创新,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巩固农村环境治理成果。要突出示范带动,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方案,做好美丽乡村示范村、环境整治重点村建设和建制镇综合提升工作,抓好“六纵六横”美丽乡村精品带建设。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民富则国家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三农”工作的重要主题。对于拥有200余万农业人口的濮阳来说,提高农民收入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始终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14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930元、增速13%,增幅均居全省第一位。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制约我市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改变,农民增收的基础条件仍然十分薄弱,增收的渠道不宽,缺乏长期增长的后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措施,把劲用在实处,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住房和教育牵动”的原则,鼓励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依靠农民工资性收入推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要依托“雨露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着力加强职业教育,搞好订单、定向、定岗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

责任编辑:李俊